贾平凹小说中人物姓名的寓意锦集五篇

更新时间:2023-11-29 来源:姓名大全 点击:

【www.youhuigou168.com--姓名大全】

寓意,汉语词语,拼音:yù yì。指寄托或蕴含意旨;指寄托或隐含的意思。示例:寓意深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贾平凹小说中人物姓名的寓意锦集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一】贾平凹小说中人物姓名的寓意

上个世纪以后,贾平凹作品逐渐向长篇小说转型,先后创作出《浮躁》、《废都》、《秦腔》等享誉盛名的小说,尤其是《废都》风行一时,出版后甚至出现“洛阳纸贵”的局面。《秦腔》使贾平凹的作品达到了空谷无人的境界,在表现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写下“中国一等伤心人”的辛酸之情,是一部具史诗性意义的作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毋庸讳言,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思想独到、艺术创新、论述深入,而其作品所存在的局限性及困惑也不容忽视,因此,集中研究其长篇小说叙事特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追求自然

贾平凹曾在对话《土门》中说,他目前运用的写法,是以聊天的形式说话,一言以概之,说明贾平凹在创作长篇小说时追求自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首先是小说叙述人的隐藏,贾平凹认为,传统的叙述中,叙述者站在人群前或者站在台子上,不免会哗众取宠,拿腔作势。而让他从台子上下来,站在人群中,就会正常而真诚的说话。所以,创作中贾平凹巧妙隐藏叙述者,让人感觉不到在“做”,自然无为。《土门》和《病相报告》中,或采用单一人物视角进行叙述,或转换不同的人物视角,作者在叙述者的强调、选择方面都独具匠心。《废都》中则选择了隐含的叙述者,如奶牛的思考一段,就可视为作者自己的声音。到了《白夜》中,这种叙述者基本上实现完全隐形,叙述与人物故事一起自然而然的随意铺开,混沌苍茫,接近“浑圆”,也许并不是十分的光彩夺目,但是你很难找到其中凹凸不平的地方,类似中国园林那样,静立于此,与曲径游廊、亭榭楼阁共同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贾平凹的作品多是记叙生活琐事,鲜有情节,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故事,过多的设置情节就会直接消灭真实,这种原生态的记叙手法正是写出了真实而流动的生活。像《西京》中,洋洋洒洒30万字,通篇描绘的都是西京一群人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邻里纠纷、送往迎来、婚姻朋友等,没有主线,让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具有浓郁烟火气息的原汁原味的生活。论述形式上,贾平凹也是奉行“无技巧”的原则,力求自然呈现,平平常常的说话,乘兴而行,从容不迫。贾平凹的自然叙述开拓了一条崭新的表达形式,可以使读者有话要说产生共鸣,但是也不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这种信马由缰的写法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小说的好看性,贾平凹也强调他的作品应该读慢些。二是意象难以张扬。作者在创作时为追求自然而对生活流程很少选择和加工,人物常会淹没在生活中而面目模糊,形象不具突出性。三是叙述者的完全消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思想上的震撼,读者常会如作品中描绘的人物一样,在生活海洋中迷失 [1]。

二、意象构造

贾平凹的作品中意象鲜活、意蕴深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类。首先是自然意象,作者想象力丰富,选择的自然意象也缤纷多彩,如《废都》中的四个太阳、奇花,《高老庄》中的"飞碟,《白夜》中的大蜥蜴及虱子等,在作者主观思想的熏染下具有丰富内涵。其次是人和事的意象。如《废都》中庄之蝶,《高老庄》中西夏、高子路,《土门》中梅梅和成义等,这些人物或为平凡人,或具传奇性,或为主角,无论是哪一种,作者在塑造时都寄寓了不同的文化思考。情节意象不可或缺,如《废都》中的四个太阳使人们感到恐慌;《土门》中球迷骚乱事件,明王演出;《怀念狼》中人狼互变,这些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深化主题。最后是民俗意象。《商州》中民间刺绣、吴氏庙、华山庙会;《废都》中的埙、清虚庵、四合院等,这些意象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及民俗意义,也富含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在看到作品表象丰富的同时,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应注意,简言之,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碎片连缀的情节结构会消解作品故事性,减弱可读性。贾平凹也说,需要对小说观念进行一定改造,张扬意象。二是营造意象时或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一定矛盾。《怀念狼》一文中人物基本上成为作者传达理念的载体或符号,笔者认为,一部作品,只有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心灵深度,才能更好地接受历史检验,贾平凹认为这是“另一路”写法,但是尽管如此,意象的营造与人物的塑造之间如何和谐共生,相辅相成,是亟须解决的创作难题。三是:意象营造时“度”的把握。贾平凹于作品中多次提到要将形而上结合形而下,在《怀念狼》中,又谈及 “以实写虚”的问题,这两者其实都在说如何将意与象完美融合,营造意象时两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为最佳结果,其次是凭意胜或者以象胜,而贾平凹的作品意象之间常出现顾此失彼,不能实现最佳,因而创作时贾平凹应注意意象之间这个“度”的把握[2]。

结束语: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厚重独特,影响深远,其叙事特色鲜明独到,对中国传统文化诚创突破、革故鼎新,并依据西方美学观念转化传统,尽力挣脱其消极影响,,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意义。

【知识延伸】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常听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以前,我对此总是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我偶然邂逅了它----《贾平凹散文精逊,轻轻打开,才读了一小篇,就被那质朴幽默,形象生动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从此改变了对这句话的看法。

初读贾平凹,还是在我六年级时。我随手翻开,看到有篇《风雨》的短文,看第一遍,觉得很有意思,细节描写的手法和老舍先生颇为相似;饶有兴趣地看第二遍,觉得简直要拍案叫绝了:描写的是在狂风大作,大雨滂沱之时人畜的神态动作。细节描写非常细腻到位,生动形象。文章题目虽为《风雨》,但通篇读来却未见“风雨”二字。细细品味,却让你觉得无处不是风雨,且风之大,雨之狂,都让作者写得达到了巅峰状态。那些被作者形象化的一幕幕像慢镜头一般展现在我的眼前,真是让人生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风雨》读来,让我感受到了贾平凹酣畅淋漓的文字魅力。

再读贾平凹,是在初一学期结束时,老师推荐学生多读名家佳作,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书。其中有篇《丑石》,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借物寓意,发人深剩丑石很丑,丑石既不能用来凿字雕花,也不能用来浣纱捶布。丑,且一无是处。丑石没人喜欢,连孩子也咒骂它。可是就是这么一块丑陋之石,有一天却被专家确证为陨石,是天上之物。也正因如此,所有人才会对它另眼相待。一时间,丑石身价百倍。丑石这种大起大落,天壤之别的待遇,让我想到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真是令人感慨。生活中,有多少如丑石般有锦绣才华却无显赫背景或者是光鲜亮丽的外表的人,因为少了专家的一句首肯或者是投门无道而终身郁郁不得志,埋没了大好的才华,真是令人心痛啊!这些人的遭遇,不及丑石。贾平凹先生,在创作的初期,是不是也有像丑石相似的遭遇呢?所以才能写出这么令人感同身受,触物通情的文字啊!

细读贾平凹,有时也有令人莞尔的文字。譬如这篇,《我的老师》,主角是位做事说话有板有眼天真善良的稚童。孙老师,是个孩子。从他的身上,作者发现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文中这么写道:“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它的美好,不爱惜,不保卫。”是孩子最纯真的善良,唤醒了大人们即将泯灭的一丝真,以及对美的重新审视。就是那些乳臭未干的孩子,坦坦荡荡,童言无忌,却在无意中保护了美好。作者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一个儿童的尊重,对纯真的尊重。向孩子学习,拜孩子为师,就是向真善美学习,回归最质朴的人性。

贾平凹的文章,字字犹如细腻的情怀,或淡雅,或质朴,或幽默。从初读到细品,他的文字时而令人深思感慨,时而让人莞儿一笑。字字珠玑,篇篇美文,读来让我心旷神怡,受益匪浅。书香,便在此时,不动声色地,静静地,在那些默默的文字中绽放。大师,这确实是一位文字大师!仿佛,在他被一圈圈令人炫目神移的光环背后,我隐隐见到一位儒雅的书生,有时他会如李白般狂放,有时也会如杜甫般幽思,更多时候,他像个孩子般勤奋执着,也许为了某一篇字斟句酌的文章费尽心思,像白居易一样,\"吟安一个字,掐断数茎须”呢!

也许,我想象中的贾平凹跟现实的贾平凹格格不入,不管怎样,见文如见其人,让我们一起来读 《贾平凹散文精逊吧,可能你认识的贾平凹是另外一种样子呢!

【篇二】贾平凹小说中人物姓名的寓意

法无度不成,人无名不立。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皆有一个姓名作为被他人所识的标志或代号,而中国自古又给这个标志或代号赋予了许多深刻的含义:有满怀憧憬的,有求天保佑的,有叙述身世的,也有与时俱进的,不一而足。先辈们甚至觉得一个名字不足以表达他们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又增加了字、号、别号等。究其实质,也不过是一种代号,一个称谓而已。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是“人”,他们在他们的世界中也拥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名字。当作者们在给作品中的人物取名字的时候不仅是单纯地赋给他们一个代号,而更多的是加入了自己的感情色彩,打上了自己的独特的主观烙印。

贾平凹作为当代文坛上比较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小说很受读者的欢迎。他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文人品性与平民意识也受到评论界的推崇。但无论是他前期的作品,还是后期的作品,他小说中人物的姓名除有指称代号的作用外,皆有丰富的内含:或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作家一定的审美理想,或是揭示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外貌特点以及特定的生活环境,再或就是暗示小说人物的命运。本文也将就这三方面的内容,对贾平凹小说中的人物姓名加以分析。

一、小说中人物姓名体现时代精神和作家一定的审美理想

通常说到贾平凹往往先从他的名字说起,贾平凹这个名字,是他成为作家之后改的,而外界对他这个名字曾有过不少的评价,甚至路遥在世时也对他的名字作过点评。但对这个名字的真正含义,贾平凹自己作了解释:“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叫平娃,理想于顺通,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从普通人的角度看这个名字,也许只是有些古怪而并无他意,但细究起来,其深层的蕴味却是无穷尽的:“凹字中空,空则生灵”。那么,作家本人的名字尚且有如此的深意,他作品中人物的姓名则就可见一斑了。

贾平凹自己曾说过:“我的出身和我的自下而上的环境决定了我的平民地位和写作的民间视角,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①因此他切实地感受和体悟着时代精神,并以此作为审美理想而展开创作。在“四人帮”粉碎的初期,他就写下了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满月儿》,书中巧妙地运用两个主人公的名字道出了他的想法。同时贾平凹自己说在构思这篇作品时,他就有着明确的计划:“名字也要体现全文特点,整合一体:满月儿。”②即把主人公满儿、月儿的名字连缀在一起。姐姐满儿一心为农业现代化作贡献,在姐姐的影响下,妹妹月儿也下决心学习测量知道,小说满腔热情地颂赞了农村青年的追求,即以为国家现代化事业作贡献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大爱”即美,作品的主题无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一轮“满月儿”正寓意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另一篇弘扬主族律,表现农村现实生活变革的力作《腊月·正月》中的王才也是一个时代的典型。他其貌不扬,个子瘦小,体弱乏力,虽然种地不如别人,但他一肚子精明,办食品加工厂,成为镇里的名人。也许是因名得福吧,“淹贯三才是王者风范”,冥冥之中贾平凹赋予了这个人物一个霸气十足的名字。从表面上看,这个名字是对这一小人物的肯定,而在更深的层面中则体现了生活变革中人的变化,包括人的性格心里和人的观念意识的变化。即农村经济改革给了农民充分的自主权,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谁有实力谁就是生活的强者。总之,贾平凹用他细致的心思赋予每个人物独具创新的名字,使众多的人物不仅在思想行为上紧跟时代的步伐,而且从名字中也渗透出时代的气息。

在文学创作中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思想,这种带有个人特色的思想常常是在作者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来。在《白夜》中贾平凹就借虞白的口说出了他“什么都觉得丑着好”的观点,而且这一观点也曾在他的一篇散文《丑石》中作过阐发,“丑到极处便是美”。这样一种新异的审美观点在他的小说人物姓名中则更为明显的表现出来。《火纸》中的王丑丑和《龙卷风》中的赵丑丑这两个同名的人,其实都是极标致的,而贾平凹却偏偏给了她们一个很不文雅的名字。所谓物极必反,贾平凹成功地运用这一哲学性原理,使他笔下的人物更添了无限的神韵。

此外,贾平凹还提出一种新的美学规范:缺憾者最美。特别是对女性而言,那种太圣洁的女子总让人敬而远之,不敢有半点亵渎。因为过于理想就自然不那么实在,所以反倒是那些有明显缺憾的女性让人容易接近,更真切,更美。在《废都》中作者用主人公的名字,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弯月灿烂”——将宛儿、柳月、阿灿的名字联缀起来。庄之蝶的夫人牛月清“银盆大脸,鼻端目亮,是个娘娘相”,性格也是“贤淑如静山,豁达似春水”。③可就是这样一个近于完美的女人却不能让庄作家动心,其原因很简单,完美常失之于呆板,相反宛月灿三人无论从长相上还是性格上都不能与牛月清相比,也就是说她们都有明显的缺憾,但小说中,这三人却都很吸引人,讨人喜欢。作者就是用这“弯月灿烂”的名字一语道破了天机。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贾平凹有一种明显的儒学倾向。《土门》讲述了一个村子的命运。这个村子地处西京城的城秀结合部,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名字“仁厚村”。“仁厚”二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被人们所推崇的。“仁”字的本义是“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它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厚”指“宽厚而爱人”④。这样一个有传统意味的村子中也同时孕育了一位很有儒家精神的村长——“成义”。其人正如其名一样具有一股侠义豪情,从大的一方面说他想成就他的村子,从小的一方面说他想成就他个人的梦想。但随着成义的枪决,也在喻示他所代表的那种精神的完结。杀身取义,成就大业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他的结局,并没能像他的名字一样成仁,成义。《高老庄》中的子路也和成义一样是儒家思想的忠实守卫者。真正的子路本是大儒生孔子的学生,在这里贾平凹正是借这种同名关系暗示高子路身上的儒家思想。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高子路这种推已及人的“仁”者思想与作者的世界观不谋而合。贾平凹之所以给这个乡村出身的教授赋予了这样一个名字也是与他本人的思想相对应的。在经过了各种思想转变之后,精神疲惫的贾平凹最终还是回归了传统,所以他不断在作品中给读者这样的暗示。无论是成义,还是子路其实都是作者自身。就像河水归入大海一样,贾平凹的思想也回归到了传统中。

二、小说中人物的姓名揭示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外貌特点及特定的生活环境

人的特点有很多表现形式,通过服饰,通过言谈,或是通过动作行为都可以表现出来。同样名字也可以表现人的特点。在贾平凹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在他的作品中名字不仅对人的命名,同时也是对人的刻画,使人望“名”而知人。通过人物的名字就可以让人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外形特征。

《黑氏》刻画了这样一个木犊。他只知道男女之爱就是隔三岔王地例行一次丈夫的义务;而来顺,则懂得要获得女人的爱不但要给予她身体的温暖更要疼爱她的心。小说中写道:“一个老者问木犊,你怎么不回去和老婆睡觉?”木犊说:“哪里睡不都是一样吗?”而来顺见了黑氏却嘱咐她在女人来经的日子里不要动冷水。不需别的注解,仅一个“木”,那个呆若木鸡、不解男女风情的“木头”形象一下子就跃然纸上了。也就只这一个“木”字,他性格上最突出的特点就被读者一览无余了。《怀念狼》中的打狼英雄“傅山”,父母不仅给了他山的名字,更给了他山的性格。他骨子地将他与山联系起来。他靠山、吃山,享用着山,山在他的身上不仅是个名号,更是他的支柱,离了“山”,他就不是他了。“狗”这种动物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以忠实而著称的。《天狗》中的光棍汉天狗,也真正似一条忠诚的狗一样照顾着瘫痪的进把式和那个频临崩溃的家。女人甚至已“恨天狗忠于师傅,忠于师娘,却忠得愚蠢,忠得千不该万不是!”但这女人又那里知道,一个人的秉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一条狗的忠实也不是一天就可以催毁的。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根据某人的外形特征而给他取绰号,这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可以看到的。只是不同多处在于,小说中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就直接用作名字了。《远山野情》中有一个没有提到姓名的跛子。因为跛脚的生理缺陷,作用就干脆用“跛子”作了他的代号,当然读者从他这个名字上也一望便知他的最大特点。此篇中另一主人公吴三大的名字也很有嚼头。他之所以取“三大”这个名,完全是因为他的外形,他长得脚大、手大、口大,而“三大”正好概括了他这些特点。贾平凹说过,在这诸多的人物中他最喜欢的人物名字是“五魁”。因为这个名字不仅有深刻的含义,也同时点破了这个人物的特点。“五”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全的意思,“魁”为众者之首。因此,五魁的意思就是指所有人和事最好的。同时“魁”还有高大结实的意思,五魁也正是因为一身的好力气才能支作驮夫的。在这一点上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高老庄》中的蔡老黑,一张油黑发亮的脸,造就了他的名字“老黑”。而每每说起黑,又总让人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说文解字》中对黑的"解释是“黑,火电厂所熏之色也”,有狠毒,坏之意,而这个老黑也恰恰如此。流氓无赖的习气沾满了身,且中国人的劣根性之一“窝里斗”在他身上也有突出的表现。他的葡萄园失败了,他不是想着如何重整旗鼓,而是“见不得别人碗里的米汤稠”,一味地和地板厂对着干,最后只能是输得更惨。

在中国传统的取名中,人们惯用的一个手法是谐音谐义法,文学作品中也经常用到。《鬼城》中,水手吴七的姓名不正是“无妻”的谐音吗?不正好揭示了一个女人——白香。当然无论谁有多么大的能耐,这个女人只属于她丈夫老巩一人。对于其它人而言,只能是望洋兴叹,“白想”了。在《白郎》中塑的土匪山寨王“白郎”形象,虽然是传统意义上是一个反面的角色,但他所表现出现的却是一个近于完美的人。贾平凹正是将古代男性的形象与当代男性的美相结合来刻化这个人物的,也最终选了“狼”作为他的标志。因为狼所具有的勇猛、机敏与智慧,白郎也具有。所以“白郎”最后变成了“白狼”。 三、小说中人物的姓名暗示人物命运

姓名是一种神秘的文化,有人认为姓名一定,人的命运也就不可更改了。所以多数人在经历坎坷之后,皆求助算命、卜卦者或风水先生,为他们更换名号。姓名在很大程度上便成了某种象征。不能完全地说一个人的姓名为何,就决定了他的命运也如何,但大多数人信奉的是:好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到暗示或指证人的命运的作用。贾平凹小说在人物的选名上也极尽所能,试图让读者从名字中就可以隐约地把握人物将来的命运。

人们将吉祥福贵的字眼用在名字上,总是寄托一种希望,希望由名字的福气带给人福气。但命运却常常和人开玩笑,现实的状况总离人们的期望很远,有时甚至是相背的。“福运”听起来是多么吉利而美好的名字啊,但在《浮躁》中,名字的主人命运却很悲惨。一个憨厚、善良的人却丧命于一场无聊的闹剧中。县委书记为了给视查的专员弄一顿野味,已顾不得这个普通人的性命了。这个字面上绝好的名字,最终还是未能保住这个普通农民的命。取名法中有一种方法,叫提炼萃取法。《白夜》中的夜郎之名就出于此法,夜郎自大。人和名字一样,不知天高地厚,整日朝三暮四。特别是他与虞白,一个黑,一个白,无论他们有多么爱慕,自然的规律决定了白天与黑夜不会有交点。姓名中的不合拍就注定了这一对人儿不会有美满的结局。对待这两个人物的命运作者正是运用了反喻的方法,让人物的美好愿望被无情的现实打垮,同时表明名字只是一种符号,不要期望它能恩赐一切,到底个人的奋斗才是幸福的原动力。

《易经》可称的上中国的国粹了,其间的玄妙和莫测让人不禁油然而生崇敬之情。贾平凹在给他的小说人物取名时,对那些不知该如何评价的人物也作了这种朦胧的处理。《晚雨》中的天鉴,原是一个土匪,后杀了新任知县而代之,但此人,在上任后造福于一方百姓,处处体谅百姓的疾苦,因此百姓对他无不感恩戴德。可是无论他的功绩有多么大,他毕竟是个杀人犯,对这样一个不能下完全定论的人,最后只能由上天来做鉴别了。天鉴,天鉴,也许只有上天才知道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兑”是八卦中的一种,而《佛关》中画佛的兑子的命运也亦如玄妙的卦相一样,充满了扑朔迷离。还有短篇小说《废都》中的女主角“匡子”。“匡”的意思是匡时济世,可这样一个弱女子怎能挑起这样重担呢,她不但没有做成整个街道的救世主,最后连自己的救世主也没能做成。

人世间的是是非非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人的名字和这世事一样难以完全破解,《废都》中的唐宛儿,一个风情万种又苦难不堪的女子,她的命运明眼人从这个“宛”字中早就预见了。首先“宛”乃曲折之意,情感上一波三折,私奔之后,又被抓回,遭受着非人的虐待。红颜女子多薄命,她短短的生命里充满着辛酸。其次,在她与庄之蝶的恋情上,“宛”与“晚”谐音。她像一只漂零的大雁一般,无人收留她。无论她与庄作家是相见恨晚也罢,为时已晚也罢,总之她是晚到了。《土门》中的村长助理梅梅的苦命,比起唐宛儿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梅梅的痛苦不仅是来自肉体上的,更重要的是来自精神。“梅梅”也“没没”。先是没有了亲人,再是没有的爱情,最后连家也没有了,贾平凹让这个可怜的姑娘成了三无人员。

总之,姓名的文学意义是最具有开放性的,最活泼多变,最能发挥命名者的聪明才智和文采意匠的,也是能激发人们的遐想的意义层面。姓名体现什么样的文学情趣,全在命名者,贾平凹费尽苦心在人物姓名上力求给读者以意外的启示和刺激。他这样如此的不遗余力,读者自然不应该走马观花粗枝大叶,不加咀嚼地读读而已。所谓“名如人,文如名”。我们应该努力去体察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既不枉作者一片厚意,也能加深对作品的全面了解。

【篇三】贾平凹小说中人物姓名的寓意

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读后感

想老老实实地记录下自己读完《秦腔》之后的所思所想。

是前天也就是周日开始读的。其实这书是去冬就买来的,但一直没有没翻开过。我有一个习惯,一旦翻开一本小说,就一定会一口气把它读完,这里的“一口气”,是指再不穿插着读其它的书,而且是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时间在最短的时间跨度内把它读完。于是今晨两点左右,就把《秦腔》读完了。

今早勉强睁开眼把孩子安顿好去上了学。然后竟又忍不住翻开了从第一页重读了起来,“要说我,我最喜欢的女人还是白雪。”故事就是从这句话开始的,但是再读的感觉比初读更有味,因为故事中的人已经像老友一般的亲切了,然后又读了十几页。我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定会再读的,因为它值得我去再读。

说实话,前段时间是接连读过几部茅奖作品的,读的时候也很过瘾也很投入,但是读后都没有让我产生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从这一点看,是不是《秦腔》还是有一点过人之处的?不过也难怪,它毕竟是第七届茅奖的全票头奖之作呢。

很难界定书中的主人公是哪一个或哪一对,我觉得至少两代人中都有,上一代是夏天义和夏天智这兄弟俩,下一代则是典型的三角关系人物——一女两男——女主是白雪、男主是张引生及夏风。我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张引生能占据男主角的位置,但读着读着,却发现这个大家眼中的“疯子”是整个清风街最冷静最清醒的一个人(这种清醒是带着些卡夫卡式的,隐藏在他的那些怪异言行背后)。夏风则渐渐成了一个若有若无的角色,甚而发展成了一个令人憎恨的角色。

回过头来想,小说最大的亮点其实也就在张引生身上了。他对白雪全身心的痴恋实在是让人动容。他为她喜为她忧,为她哀为她怒,那样纯粹的爱真是世间少有啊。摘录一段,故事开头,当引生得知白雪嫁给了夏风之后,他“脑子里嗡的一下,满空里都是火星子在闪”,然后是哭,“脸乌青,牙关紧咬,倒在地上气死了”。回到家后,他还是那样疯狂,还有一大段内心独白——

我回到家里使劲地哭,哭得咯了血。院子里有一个捶布石,提了拳头就打,打得捶布石都软了,像是棉花包,一疙瘩面。我说:老天!咋不来一场地震哩?震得山摇地动了,谁救白雪哩,夏风是不会救的,救白雪的只有我!如果大家都是乞丐那多好,成乞丐了,夏风还会爱待白雪吗?我会爱的,讨来一个馍馍了,我不吃,全让白雪吃!哎嗨,白雪呀白雪,你为啥脸上不突然生出个疤呢?瘸了一条腿呢?那就能看出夏风是真心待你好呀还是我真心待你好?!

这样振聋发聩的爱的表白多么令人感动啊!

接下来的故事中,引生为了能在白雪身边,自告奋勇跟着县剧团去下乡巡演;为了能看白雪一眼,他在深夜的街头不知疲倦地为别人一圈圈地推磨;为了白雪,他和别人打架斗嘴,也挨打挨骂,但他毫无怨言。他为自己能用一根木棍牵着白雪过河而高兴,他为能拥有白雪的一方手帕、一张相片而兴奋,他也曾因在夏天义的饭桌上能和白雪对饮一杯而激动,每一次与白雪的接近都令他心跳、颤抖。更令人感到震惊的是,他为了表白自己对白雪的爱的纯洁,竟然能挥刀自宫!这种过激的举动我们可以看作是他作为疯子的本性的体现,但是,更深地思考,难道这种不计后果的牺牲不值得我们对他对这份深情肃然起敬吗?

而与张引生相对照的却是夏风对白雪似有实无的爱,他的爱是自私的,淡薄的,一点风吹草动就能将它摧毁的。他独断专行地要让白雪放弃自己钟爱的工作把她调到省城去陪他,当他得知白雪怀孕后,坚决地说“打掉,一定要打掉!”因为他担心调动计划受影响,甚至还说,“难道说我结婚就是为了两地分居吗?”在他得知孩子先天残疾后,他冷血地将其遗弃于荒野,连头都不回。这种赤裸裸的利己主义思想令人齿冷。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比甘心自残的张引生不知要卑下多少!夏风所代表的世间的聪明男子们,真是令人失望!

白雪在书中应该说是个完美的女性角色,但是,似乎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定理,古往今来,越是善良的与世无争的女性,越是磨难多。故事结尾,她和残疾的女儿被夏风毫不留情地抛弃了。这样的悲剧上演了几千年,令人唏嘘,但却也无解。我们试着猜想一下,接下去的故事会怎样发展,白雪孩子的残疾会得到彻底的治疗吗?夏风会幡然悔悟重新找回白雪吗?答案是,可能性不大。

故事的主线大致就是如此了。

副线是两条,一条是老村长夏天义面对农耕文化在清风街的日渐衰落时所做的苦苦抗争。他为了让村里的稻田浇上救命水所做的拼力争取,他对“七里沟淤地工程”几十年来愚公式的执著,他对村子里撂荒地的忧心与奔走,都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另一条线,老校长夏天智则代表了老一辈农村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他热爱民间艺术,为了秦腔的传承呕心沥血,面对秦腔艺术的日益衰落长吁短叹,忧心不已。但这两位老人的抗争又都是无济于事的,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辗碎了他们的梦,他们的追求,也将他们逼向了逃不开的绝境。

在此之外,夏家众多的子媳,更多的是以反面人物的形象出现的。他们有的懦弱,有的自私,有的好赌,有的好淫,仁义礼智信,全都“瞎”了。立体书写的角色也有,特别是夏君亭,就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他也一心为公,不谋私利,多方奔走,辛苦劳累,但是他却有着这一代人的浮躁与短视,功利思想重,甚至有时不够光明磊落。

有人统计全书中有名有姓的人就有158个,这让我想到了曹氏巨著《红楼梦》。细一琢磨,两者竟还是有许多相似处的。主线是年轻人的爱情悲剧,副线是大家族的衰落。要是再细琢磨,还应该有更多的相通处,留待日后慢慢考证吧。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不在于人物众多,而是在于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乡土中国的准确描摹,全面,细致,真实,可感,暴露了许多当时农村固有的顽疾,它像是一部历史档案,记录了那个特定年代的大冲突大事件。例如村集体经济的衰微,繁重税费征收中的官民冲突,计划生育推进中官民智慧与力量的博弈,为发展农村经济而不得已付出的土地的代价(修路占地、修农贸市场占地,甚至修公厕也占地),这种种矛盾冲突有的已经终结,有的还在延续,成为当代农村发展进程中一个又一个的必然。

【篇四】贾平凹小说中人物姓名的寓意

读《浮躁》有感

《浮躁》是贾平凹第二部长篇小说,具有他鲜明的乡土写作风格。贾平凹是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大家,他的散文和小说成名已久。高中时曾读过几篇贾平凹的散文,后来读过他的小说后才逐渐了解他的写作风格。他是一位文化名人,必然也饱受争议。他因为小说《秦腔》因为获得“茅盾文学奖”而名噪一时,而当初也因为一本《废都》被禁而毁誉参半。读过他的小说后我个人认为《浮躁》是其中读、最有引人深思的一部小说。虽然称自己只是一位农民,但他却用最敏锐的眼光观察着生活,观察着政治改革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

浮躁的水、浮躁的心、浮躁的城镇与乡村、浮躁的人们重复着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真善美与丑恶的斗争,权利与金钱的争夺。贾平凹的《浮躁》讲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中一个农村的青年人和他周围的斗争的故事。

书的前面有一段作者的序言:“这仍然是一本关于商州的书,但是我要特别声明:在这里所写到的商州,它已经不是地图上所标志的那一块行政区域划分的商州了,它是我虚构的商州,是我作为一个载体的商州,是我心中的商州。而我之所以还要沿用这两个字,那是我太爱我的故乡的缘故罢了。” 《浮躁》写了发生在商州的故事,这个商州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地名,或许根本不存在。作者笔下描写了一条特殊的河——州河。“我的这条州河便是一条我认为全中国的最浮躁不安的河。”作者这样说道。小说的故事是关于州河边上几个青年人金狗、雷大空、小水追求自己的命运的故事。州河的北岸是两岔镇,河南岸是不静岗和静虚村。两岔镇是有名的贫困镇,而静虚村里有巩姓、田姓两大家大户人家,田、巩两家上辈因为组织游击队,他们亲戚不少成了国家干部。巩宝山是州城专员,田有善是白石寨县委书记,田中正是两岔镇乡长。田、巩两家在乡里作威作福,而且暗地里争权夺利。小说的主人公金狗出生在静虚村,他胆子大,而且读过书,服过役,有着天生的领导能力,受到田家欺压后立志要出口气,改变自己的命运。复员后带领乡里的年轻人组织了河运队,共同致富,田中正却干涉插手为己谋利。金狗把握住机会到州城里做了报社记者,成为两岔乡的名人,他利用媒体的便利大胆揭露田巩两家的违法行为,使他们得到了应有的处分。金狗的好朋友雷大空也不甘于平庸,做起生意,最后却走到钻法律漏洞办空壳公司诈骗挣钱,也成为乡里最有钱的人。田、巩两家趁机报复,使雷大空被捕入狱,利用人际关系将其害死,金狗也受到牵连而入狱。小水想尽办法最终帮金狗脱离关系,惩治了田家。小说的最后,作者描写了另一场洪水即将到来。

由于篇幅有限,不能把这一篇几十万字的小说讲的清楚。贾平凹在书中描写了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一群人特定的心态——“浮躁”,从金狗到雷大空,到村里的年轻人。农村改革在年青人中激起了浪潮,这些人都希望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这次浪潮中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主人公金狗有自己的思想,不想受到别人的牵制,他看到了底层官僚阶级的黑暗从而本能地去反对抗争,正是这个抗争的过程使他感到困惑、迷茫,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揭露的是对是错。小说多处描写到金狗的心理。作为一个乡下人来到州城,他时常感到孤独困惑,金狗的这种心理是复杂与矛盾的。对于雷大空,也是想出人头地,但他没有金狗的机遇,也没有金狗的才华,不过他也是尽己所能做生意挣钱,成为有钱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面对金钱的诱惑,他逐渐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到最后人财两空,他自己也是认为罪有应得。

小说的情节虽然有特定的年代,但这个话题却没有褪色,如今“浮躁”这一个词似乎越发流行了,几乎成了一种病态的现象向各个领域蔓延。“浮躁”的心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产生浮躁的原因是什么呢?贾平凹的小说《浮躁》告诉我们这种心态一部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影响的。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活跃起来。就像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一样。在文中贾平凹借助金狗和考察人的对话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这地方穷呀,越是穷的地方,天下的变化最能关联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我近来常想这么一个问题:现在的国家政策是好的,土地承包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而允许和提倡搞商品经济,这也是对的,但现在有些人一搞起生意来,竟一下子身裹万贯,而这些钱差不多是靠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如果这样下去,个人或许是富了,但国家的经济却受到损失,以致出现市场物价上涨,贿赂严重,社会风气不好。这些现象是主流还是支流,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也拿不准,一时感到振奋,一时感到忧虑,写报道也不知如何写。当然,这也是我学历浅,知识窄,水平低所造成的原因,您能说说你的高见吗?”

那人说:“你这些问题想得太好了,我也是带着这些问题才出来考察的。以我个人之见,党的现行政策的基本方向无疑问正确,中国发生的变化,尤其农村的变化,足以证明这点。但是,我们毕竟是在毫无可以借鉴经验的情况下这样干的,好比人在一条曲曲折折的隧洞走,看到了前头的亮光只说明方向对,可随着生活的进一步变化,这里边同时暴露了许多问题,如解决不好,也有可能导致别的危险。总之,改革是艰难的。” 中国历史上长期是封闭式的封建主义国家,解放以来虽然是社会主义性质,但封建主义沉淀的东西太深太厚,现在一经脱离这种封闭状态,经受商品经济的刺激而获得活力,这就像浪潮一样,一下子冲开传统生活的堤岸,向新的天地奔腾而去。在变革中,人的主体意识大大觉醒了。一些人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而同时他自身的素质太差,这就容易使他把方向搞错,把路子走歪,这也就是之所以有人为了自己挣钱而不惜任何手段去坑集体,坑国家。金狗同志,您觉得这话有没有道理?”(摘自《浮躁》第二十一章)

反观现代我们周围的浮躁之风,其原因正如书中所说一样:主体意识的觉醒与高昂和一些人自身素质低下这一矛盾造成的。

另外我再谈谈对小说语言的感受。我并没有任何语言鉴赏功底,此处只略谈自己所感。贾平凹的文笔很朴实却很有质感,对于在农村生活过的我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他用自己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很具有乡土风情的生活画卷。读这些文字大有酣畅淋漓之感,虽然有人说贾的描写过于琐碎,而且文中出现很多神鬼意象。我认为这就是贾平凹的写作风格把,只有这样的笔触才能真正写出乡村,写出生活,在农村确实有不少封建迷信,对鬼神的迷信与崇拜也正是封建思想的残余,这过程是传统与现代文明相互冲突融合的过程。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都会喜欢贾的这种写作方式。

不论当时和现在人们的心态如何,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未来还是抱有希望的。就像他在一开始描写州河的那样——

“浮躁当然不是州河的美德,但它是州河不同于别河的特点,这如同它翻洞过峡吼声价天喜欢悲壮声势一样,只说明它还太年轻,事实也正如此,州河毕竟是这条河流经商州地面的一段上游,它还要流过几个省,走上千里上万里的路往长江去,往大海去。它的前途是越走越深沉,越走越有力量的。”

“对于州河,我们不需要作过分的赞美,同时亦不需要作刻薄的指责,它经过了商州地面,是必由之路,更看好的是它现在流得无拘无束,流得随心所欲,以自己的存在流,以自己的经验流。”(摘自《浮躁》序言一)

我们的改革之路还年轻,缺少经验,我们不需要过分的赞美,也不需要刻薄的指责,就让它以自己的经验发展吧。

【篇五】贾平凹小说中人物姓名的寓意

贾平凹小说《古炉》读后感

初读《古炉》是从网上下载了前面的大部分内容,最近在单位图书馆又发现了原著,遂借下一口气读完。

《古炉》开篇的“冬部”,像电影的慢镜头,拉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发生在陕西一个名为“古炉”的村子里,这里贫穷闭塞却山水清明,村人们保持着传统的烧瓷技术和浓郁的民风古韵,仿佛几百年来从未被扰乱过。但动荡却从1965年冬开始了,古炉村里的所有人,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下,各怀不同的心思,集体投入到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直到1967年春,这个山清水秀的宁静村落,演变成了一个充满猜忌、对抗、大打出手的人文精神的废墟。贾平凹用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浑然一体的陕西风情,将中国最基层的农村““””的历史轨迹展现在读者面前。

或许是我在农村长大的缘故,自己少年时代处于““””末期,也多少能感觉到““””的气息,所以看这部小说仿佛就回到了那懵懂的年代。

书中讲述随着红卫兵串联,“”先是像轻柔的风刮进了这个小村庄,人们虽然有耳闻,但还是能够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该下地的下地、该养牛的养牛、该烧窑的烧窑。但是,就这样一个偏僻的村庄,最终仍然被“”的狂风席卷了,原本由舅甥繁衍亲上加亲的村庄,在这场运动中开始裂变,以夜姓为首的霸槽成立了榔头队,以朱姓为首的天布成立了红大刀队,两派开始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先是文斗,互相贴大字报,批斗对方拥护的人员,后来不可避免的上升到了武斗。而最终,两派的头目都被无产阶级专政了,成了那个疯狂时代的牺牲品。作者通过古炉村庄这样一个小小的窗口展现出了那时整个中国的景象。

如果说贾平凹的《浮躁》写的是中国人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迷失;《废都》写的是九十年代中国的颓废迷丧,那么《古炉》写的就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朝代更迭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从中可以找到你、我、他。虽然《古炉》时间跨度仅春夏秋冬,但其中传递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人间四季的更替,这里有中国最底层百姓的甘苦酸甜;有中国几千年文化在黄天厚土里所留下的积淀沉渣;有弱小民众的无声抗争;也有善人的天理演进……贫穷使人容易凶残,不平等容易使人仇恨。作者用一个西北边远古村的四季更迭,来告诉人们社会的兴衰、制度的更替、人性的丑恶、天道的轮回。文中我尤其欣赏“善人”这个人物,他是一位还俗的和尚,会接骨说病,在那混沌的年代里,他总是劝人向上向善,为了阻止一场两派的恶斗,他把一箱治病的蜜蜂全部放飞;为了保护古炉村标志性的树木,那棵百年老树白皮松,他据理力争,但他微弱的善举无法阻挡疯狂的恶行,绝望中他选择了自焚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这个人物身上,让人看到黑暗中人性犹存的曙光。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善人是宗教的,哲学的,他又不是宗教家和哲学家,他的学识和生存环境只能算是乡间智者,在人性爆发了恶的年代,他注定是要失败的,但他毕竟疗救了一些村人,在进行着力所能及的回复、修补,维持着人伦道德,企图着社会的和谐和安稳。

我很喜欢《古炉》后记这段话:

有人说过很精彩的话,说因为你与你的家人和亲朋在这个世上只有一次碰面的机会,所以得珍惜,因为人与人同在这个地球,所以得珍惜。可现实中这种珍惜并不是那么就做到了,贫穷使人容易凶残,不平等容易使人仇恨,不要以为自己如何对待了别人,别人就会如何也对待自己。永远不要相信真正,没有真正,没有真正的友谊,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有善与丑,只有时间,只有在时间里转换美丑。这如同土地,它可以长出各种草木,草木生出红白黄蓝紫黑青的花,这些颜色原本都在土里。我们放不下心的是在我们身上,除了仁义理智信外,同时也有着魔鬼,而魔鬼强悍,最易于放纵,只有物质之丰富,教育之普及,法制之健全,制度之完备,宗教之提升,才是人类自我控制的办法。

《古炉》这部鸿篇巨著,贾平凹仍是秉承一贯的写作风格,里边大多是陕西方言俚语,对于有文字洁癖的人来说,会觉得语言有些粗俗,但故事的确写得很真实且很有深度。

本文来源:http://www.youhuigou168.com/baobaoquming/227542.html